Kigurumi

Kigurumi 是将人身体全部覆盖的等身大小的各种布偶的总称,包括怪兽和架空世界观中的生物或人类、拟人化的动物等。在中国大陆,Kigurumi 一词特指美少女 Kigurumi,简称 Kig,指通过佩戴面具和穿着角色服装,在现实中呈现漫画或动画中角色的 Cosplay 行为。

Kigurumi 玩家被称为 Kiger,由玩家扮演的 Kigurumi 形态简称为“娃”。玩家由人的状态穿着变成娃娃的过程称为“变娃”。Kigurumi 面具被称为“头壳”或简称为“头”。Kigurumi 用的肉色紧身衣被称为“皮”。

概念和解释

Kigurumi

Kigurumi 是将人身体全部覆盖的等身大小的各种布偶的总称,包括怪兽和架空世界观中的生物或人类、拟人化的动物等。

通常在游乐园或主题公园、企业角色和商品展销会上,可以看到这种面向小朋友们的 Kigurumi 表演,一起拍照或者发送礼物或者小商品。在国内,大家经常认知到的包括迪士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蜜雪冰城的雪王等。在日本,尤其有以光之美少女系列为代表 Kigurumi Show 形式广为人知。

Kigurumi 一词是日语「着ぐるみ」的罗马字转写,是「人体着用ぬいぐるみ」的缩略写法,意为“在人的身体上穿着的布偶”。从构词上看,该词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人可以穿着的”,一层是“由布料、棉、毛绒和填充物缝制而成的人形或其他形态的玩偶”。该词在 1980 年代后期在日本开始出现在以下场合:

  1. 歌舞伎或其他表演形式中,模仿动物或其他事物制作的服装。
  2. 各种展览活动中,用布料、毛绒、塑料等制作成的,可以由人穿着的吉祥物服装。
  3. 以东宝的哥斯拉系列为代表,即在特摄动画中出现的,以特殊乳胶材质制作,由演员在里面扮演的怪兽、机器人、外星人等异形生物。该词逐渐出现在拍摄现场用于指代此类。

广义地,Kigurumi 包括以商业活动为主的表演、展览、拍摄电影中的人穿着人扮演吉祥物、版权角色、影视剧创作的特殊生物,也包括以个人兴趣为主的玩家扮演美少女角色、拟人动物或其他生物的行为,也包括穿着露脸的动物睡衣等。

狭义地,尤其在中国大陆,多数指的是扮演动画或漫画形象,作为 Cosplay 一种的美少女 Kigurumi,这种定义仅能从佩戴动漫美少女头壳扩展到佩戴 BJD 风格头壳。诸如直接佩戴硅胶面具的 CD 行为,穿着毛绒兽装的行为,以及商业上扮演吉祥物的行为,并不直接称为 Kigurumi。

美少女 Kigurumi 和 Animegao

美少女 Kigurumi,特指通过佩戴面具和穿着角色服装,在现实中呈现漫画或动画中角色的 Cosplay 行为。

在日本的角色秀表演中,为了还原动画中的人形角色,制作再现角色头部的面具、角色的服装,并穿着遮盖人的肉体的紧身衣,由于多数角色是二次元意义中的美少女角色,故称之为美少女 Kigurumi。目前最受中日观众广为认知的就是东映和飞行船举行的光之美少女系列角色秀。

日本最早从新世纪开始就有玩家进行以非商业性的美少女 Kigurumi 活动了。以 SKA 设立的网站(现网站已关闭,X 账号为島はじめ🎨)为代表,涌现了大量玩家和制作者。

从 2005 年开始,在欧美地区,美少女 Kigurumi 被称为“Animegao-Kigurumi”「アニメ顔着ぐるみ」,意为“动画脸”,简称为“Animegao”。

中国大陆的二次元美少女 Kigurumi 活动最早始于 2012 年,由于汉语中没有直接可以对应的词语,便将美少女 Kigurumi 直接简称为 Kigurumi。

头壳 (Kigurumi 面具)

美少女 Kigurumi 与通常 Cosplay 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Kigurumi 面具,又称头壳。头壳的制作工艺,从模具制作(建模)方法上,分为:

  • 翻模头。这是最早的头壳制作工艺。基本方法是先使用石膏或其他可塑性材料,徒手雕刻出想要的角色头部形状,然后覆盖上隔离材料,覆盖一层石膏或其他材料,待完全干透后切开取出外壳。接着使用玻璃钢纤维及合成树脂材料的混合物,填充外壳模具,干透后制成基本模型。脱模后,将其表面打磨抛光,喷涂肉色漆。眼窗和口窗的开洞,可以在造型前后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最后对其化妆、造型,即可完成。由于玻璃钢结构十分牢固,玻璃钢翻模的头壳能够历经几十年不坏,至今仍有许多日本制作者继续使用。
  • 打印头。自 2010 年代开始 3D 打印技术广泛民用化以来,涌现了大量使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头壳的作者。其主要工作流程为,首先使用计算机 3 维建模软件(如 Blender、Zbrush、Maya 等)设计好头壳模型,然后交付 3D 打印工厂或自行通过 3D 打印机打印。打印的增材可以是 PLA 或者类 ABS 材料,也可以是光固化打印使用某些特定的光敏树脂。有些制作者会分开前后壳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打印。打印完成后,进行打磨抛光,最后喷漆,即可对其化妆、造型。该工艺相比翻模节省了许多制作和修改成本,因此逐渐成为定制头壳的制作主流。

头壳从结构上,可以以整个头部从耳朵到额头之间的连线为基准,将头部四等分。从分割的大致方向和最后保留下来的面具结构上,可以分为:

  • 半头,也称半面。即从头顶直接纵切到耳后的头壳结构。多在小头围头壳和 BJD 头壳上使用。这种结构由于头壳本身无法直接固定在佩戴者头上,所以需要使用额外的松紧带与佩戴者后脑勺束缚固定。一般这种头壳用的假发会做成分体式以方便佩戴。
  • 3/4头,读作四分之三头。即从后脑的约一半位置横切到耳后的头壳结构。是最为常见和实用的结构。它能够在填充内部海绵后直接佩戴在佩戴者头上,而无需额外的固定装置。但对于某些发型,会显得后脑勺下半部分较空。对于马尾造型,可能需要在假发底部使用拉链结构。
  • 全头。即包含了完整后脑的头壳结构,一般会分为前脸和后壳两个部分以方便佩戴和取下。全头是新兴的结构,不同制作者制作的不同批次的全头会有不同的结构。一般地,前后壳会使用铰链连接,并通过两侧搭扣或者锁扣进行固定。后壳部分一般会开很多用于透气的孔洞。用于固定的锁扣有时会隐藏在假发下面,有时则会直接外露。对于树脂打印的头壳,时间长了前后壳的自然变形会导致无法准确扣合。不过,由于全头对造型的友好性,和许多玩家对全头包裹感的强烈追求,全头逐渐取代了3/4头的市场地位。

在眼睛制作工艺上,有如下几种类型:

  • 平面打印。使用光面、绒面相纸,或者 PVC 材料作为基底,用普通喷墨或者激光彩色打印机直接打印在计算机上绘制好的眼睛图案,然后根据眼型进行裁剪。最后使用双面胶、魔术贴、磁铁等固定在头壳眼窗内部。是最通用的制作方法。
  • 追焦眼。是“追视眼”的误称。与平面打印眼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会预先设计好眼片与眼眶的内陷高度差,以产生从每个方向观察头壳都会感觉眼睛在对着观察者的视觉误差。由于追焦眼容易导致“恐怖谷”效应,只在部分场合下使用。
  • 球型眼。在眼片上使用滴胶或其他透明树脂覆盖成球型或者类球型,并固定到眼窗上的方式。多见于 BJD 头壳。
  • 手绘眼。使用丙烯等颜料直接在头壳上进行绘制,这种方法要求制作者有较高的绘画功力,常见于早期自制头壳,现已不常见。

作为面具,Kigurumi 头壳需要为佩戴者预留可以观察外部环境的视窗。基于不同的目的和工艺水平,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 眼妆视窗。在双眼皮处、上睫毛内部甚至眉毛内部开洞。这种视窗如果位置准确,视野会非常好,并且在外观上很难看得出来,现在已经是大部分制作者的首选。
  • 网孔视窗。在制作眼片时,减去上半或全部的眼白部分,底部粘贴网孔纸。这种多孔结构能够非常好地适应不同人的瞳距以产生更好的视野,并且能够增加头壳的透气性。
  • 瞳孔视窗。由于一般的动漫角色的瞳孔和眼睛上半部是黑色或者深色的,所以这个位置可以直接开洞,内部留空或者粘贴黑色墨镜片。这种视窗方案多存在于翻模头难以开眼妆视窗的头壳上。
  • 辅助视野。在眼部或者其他部位放置迷你摄像头,通过线缆连接到头壳内部的接受装置,并呈现在内部屏幕上。这种方案成本较高,并且有较高的延迟,仅见于部分玩家自制。

从妆面工艺(化妆)上,分为:

  • EVA。这是一种常用于制作 Cosplay 道具的可塑性材料。使用剪刀、刻刀或者激光切割机,将黑色或彩色 EVA 切割成眉毛、睫毛的形状,并粘在面部合适位置。这种方案成本低,最终效果简洁明快,是常见的妆面工艺。这种也会辅助使用彩色铅笔等来描绘其他细节。
  • 水贴或不干胶贴纸。本质上都是打印在平面介质上,沿边缘切割后,粘贴到头壳相应位置。这种方案也足够简单,也便于更换。
  • 打印睫毛。由于睫毛并非一个平滑的曲面,有些制作者会单独打印立体的睫毛并喷上黑色或深色漆,通过卯榫结构固定在眼眶上。这对于很多强调睫毛特征的角色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 手绘化妆。使用铅笔、彩色铅笔、丙烯颜料、人用化妆品等,通过人工手绘的方式,将线条和颜色直接绘制在头壳上。这种工艺需要妆娘具有较高的审美和绘画水平,它可以绘制的线条十分细腻自然,呈现效果的上限也非常高。

从发型制作工艺(造型)上,分为:

  • 可拆卸假发。由于 Kigurumi 头壳的外部头围要远大于人类的头大小(一般是 75~85 cm),所以需要专门定制的大头围假发。大头围假发和头壳之间常通过魔术贴固定。大头围的可拆卸假发可以由工厂专门生产,也可以自行缝制,但定制周期较长,生产效率较低,在早期常常是拖慢整体制作进度的关键因素。
  • 固定假发。使用 UHU 胶、热熔胶或者其他方式将拆分好的假发分片、发排等直接粘贴在头壳相应部位。这种方法人工成本较高,且一旦定型则无法完好取下,但胜在原料取材方便,并能够进行各种非常规造型,是现行的制作主流。
  • 硬质额发。最初由幻境乐园发明,是以 3D 打印结构作为前刘海的底部支撑,让后在表面粘贴假发发料。这种方式制作的额发,立体效果好,造型不易变形。但佩戴较为繁琐,不便携带,故一般只用于前额发。
  • 打印硬质假发。与“硬质额发”不同,这种方式是指用 3D 打印件制作完整或者部分发型造型,然后喷涂对应颜色的漆,并通过连接件固定在头壳上的工艺。这种工艺立体成形感强,更接近于手办的视觉效果。但它仅对于短发角色较为友好,对于长发角色,常结合其他方式进行分件处理。并且,大型异形打印件更容易受外力损坏,佩戴后可活动空间也会受造型限制,且成本高昂,目前并不是主流。
  • 软质假发。使用布料、毛绒、塑料或者软质打印材料构成发型的工艺。由于工艺不成熟,效果仅限于部分角色友好,目前很少见。

全包紧身衣 (Zentai)

Zentai 一词来源于日语「全身タイツ」的简称「ゼンタイ」,直译为全包紧身衣,是指覆盖人体全身的,“all-in-one”的连身衣。

全包紧身衣大多数使用尼龙及氨纶混纺,也有用涂胶布料或乳胶制作的。莱卡是一种氨纶纤维弹性面料,虽然很多类似面料并未获得莱卡的商业认证,但莱卡一词已经成为这类面料的统称。

用于美少女 Kigurumi 的紧身衣俗称为“皮”,多为肉色或肉粉色,并一般开有脸窗,故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全包”。皮还会默认开脚趾以呈现完美外观。紧身衣的手指和脚趾部分可以贴上甲片,来模仿人的美甲。

紧身衣从穿着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 背部穿入。大部分全包紧身衣采用背拉链式,全包紧身衣穿着者拉开衣物的拉链后,将手和腿穿进衣物相应的位置,再将背部的拉链拉上至颈部。此后将头套拉上并包裹头部,把剩下的拉链拉好,便能成功穿上。
  • 腿部穿入。拉链在两腿内侧,从小腿上半部连接到裆部。要求穿着者具有较好的柔韧度,穿着时先拉开拉链从头部穿入,穿好手指和上半身后,蜷缩身体使得腿部能够伸入拉链开口,两脚仔细调整好后拉上拉链再次调整完成。
  • 裆部穿入。拉链从腰线以下沿着会阴处开到后背,穿着时类似于腿穿,先穿上半部分,再蜷缩身体穿下半部分。这种穿着方式对穿着者的柔韧度和身体素质要求更高。
  • 脸部穿入。脸穿是指仅保留脸穿作为穿入入口的紧身衣。由于莱卡面料的弹性并不能做到如此巨大,一般脸穿只出现在乳胶衣上。穿着时,需要先试用润滑油或者爽身粉涂满身体以减少摩擦,然后依次从脚到手顺着从脸窗翻开的地方穿入。这种对胶衣质量和穿着者身体素质要求最高,一不小心便会导致胶衣破损,少见且成本高昂。

紧身衣也可以制成分体式的以方便穿着。常见的有上下身分体、手套分体、头套分体等。出于实用性的考虑,也可以不开脚趾,或者只开大拇脚趾。

用于美少女 Kigurumi 的肉色紧身衣一般还会搭配“事业线”和义乳来塑造女性的身体特征。事业线最初是由 SKA 发明的,现有的结构基本上是由皮的两胸之间缝合产生的沟线,以及皮内部用于支撑义乳的透气小背心组成。其中两胸内部填充的义乳,一般是硅胶实心的半球形或者水滴型义乳。也有用海绵填充的,这样虽然缺乏真实的流动感,但更为轻便。

BJD 和 BJD 头壳

BJD(Ball-jointed Doll),即“球型关节人偶”或者“球型关节人形”,泛指各种拥有球型关节的精致可动人偶。

BJD 风格的头壳,或者简称为 BJD 头壳,是美少女 Kigurumi 面具的另一个分支。由于单纯的面具并无法具有球形关节特征,故 BJD 头仅仅指的是多数存在于传统 BJD 娃娃头部妆面绘制风格。部分玩家会穿着印有球形关节印花的紧身衣来提现 BJD 娃娃的特征,但由于生产合适的印花紧身衣较为困难,故并无此硬性规定。

BJD 头壳与二次元头壳的主要区别在于结构和妆面。由于 BJD 头壳玩家多数为女性,女性的头部相对较小,能够佩戴较小的面具,所以 BJD 头可以做成半面,并且能够在头壳上直接佩戴人用小尺寸假发。通常使用松紧带进行固定。在妆面上,多数仿照传统 BJD 娃娃的妆造,睫毛、眉毛、嘴唇等力求真实细腻,层次感强,眼睛多数呈透明球体形。视窗多开在眉毛处。

BJD 头壳的制作成本远小于二次元头壳,玩家也愿意接受量产的头部模型配以个性化的妆面,所以市场上 BJD 头壳的价格相较于二次元头壳更便宜。

玩家社区

圈内用语

在中国大陆,Kigurumi 一词常特指美少女 Kigurumi,并常简称为 Kig

与 Cosplay 玩家被称为 Cosplayer 和 Coser 同理,但更简化地,Kigurumi 玩家被称为 Kiger

随着玩家数量增加和交流越发频繁,逐渐地且特别地,将由玩家扮演的 Kigurumi 形态简称为“”。并将玩家由普通的人的状态穿着成娃娃的过程,称为“变娃”。Kigurumi 面具被称为“头壳”或简称为“”。Kigurumi 用的露脸或全包紧身衣被简称为“”,以乳胶制成的特殊紧身衣被称为“胶衣”或简称为“”。用于填充胸部的硅胶义乳或海绵,被称为“奶子”。

由非面具持有者的玩家,经物主同意,佩戴他人面具的行为,称为“入替”。几个 Kigurumi 玩家私下地或半公开地聚会,称为“娃聚”。

“D 座”是指广东省广东市海珠区新港东路1000号D座,近广州地铁8号线琶洲站。由于该地附近经常举办大型漫展,D座则是附近最方便进出漫展的酒店式公寓,逐渐越来越多的 Kiger 会选择漫展期间在这里住宿,逐步被奉为圈内“圣地”。

参考文献